与我中国尧、舜、周、孔明德、厥中、明命之一脉,辩异端距杨墨(35)。
张维枢谓与吾羲、文、周、孔之教,大相符合等等。正是由于西儒的到来,道统之学的真谛得以复明。
两汉以降,董仲舒、扬雄、王通等诸儒倡其道,立正学,然受遏于玄学、佛老。三、欧洲汉学的兴起——本于儒经,审视道统 当传教士在中华汲取异国思想之新奇时,欧洲世界正经历着由启蒙运动所带来的理性时代,大量书信和关于中国的报导寄回欧洲,使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震惊,汉学(sinology)应运而生。从信奉天主教的士大夫阶层对道统的坚守与发挥,可看到士大夫阶层以一种宽容接纳和求同认知的方式对待天主教义。利玛窦体悟中华文化为崇善重伦事天语,往往不诡于尧、舜、周、孔大指⑥。⑥[意]利玛窦述,后学汪汝淳较梓:《畸人十篇》,《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卷1,第3册,第194页。
(19)[法]白晋:《易钥》,梵蒂冈图书馆,Borgia·Cinese,317-2°,第23页。(34)徐光启:《辟释氏诸妄》,《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卷3,第24册,第28页。……且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经学理窟·周礼》)众所周知,张载以《易》为宗,而《易》道易简,惟其平易,则易知易从,‘信则人任焉,以其可从信,人斯委任,故易以有功矣(《横渠易说·系辞上》)。
(《正蒙·诚明》)天地万物虽然皆有性,却只有人有弘道之心。在其理论构造中,儒家的社会治理方案本于天道,又经由圣人体而成制,具有天经地义的合理性,这使得其则天及人的社会治理思想具有较强现实性。内容提要:作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载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学经世致用的理论品格。(参见龚杰,第177页)一夫藉则有十亩之收尽入于公,一夫税则计十亩中岁之收取其一亩,借如十亩藉中岁十石,则税当一石而无公田矣。
这就是所谓代天而理物者,曲成而不害其直(《正蒙·至当》)。《正蒙·大心》开篇就讲: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
其二,仁统天下之善,礼嘉天下之会,义公天下之利,信一天下之动。被信则是得到民众的信任,也就是孔子去兵去食而不去的信。曲尽鬼谋,故可以与佑神。可见,行贞德就是能够使天下各种力量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同心同德。
在社会治理活动中,正道而行趋时应变,则万事成能、崇德广业。社会治理作为儒家政治理想的实践载体,其根本精神——仁、核心制度——礼、价值原则——义、行动理念——信,都必须获得有效的合法性论证。在解释《家人》卦时,他根据风自火出得出持家的看法,认为家道之始,始诸饮食烹饪,家人道在于烹爨,一家之政,乐不乐、平不平皆系于此。张载的社会治理思想忠于孔孟奠定的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内核。
张载在这里描述的治理者之治理才能不仅包括对天人关系、天人之道的认知水平,还包括将这些认知合理地推行于现实的权变能力,以及因其先知先觉而将危机消弭于未萌之时的政治远见。(《正蒙·大易》)所以,性天经然后仁义行,故曰‘有父子、君臣、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正蒙·至当》),礼制的确立就是则天及人逻辑承接的现实完成。
而一旦确立起一宗或一尊,则各种势力就会在共同方向上相兼相制、同频共振,共同维护统一体的存在和发展。《尚书·吕刑》中也明确了刑的教化作用: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正蒙·大易》)他在解释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时又从反面论说:不一则乖竞。3.尚权变 尚变是《易》的根本精神之一。这也正是张载用功之处,此如范育作序所言:夫子之为此书也,有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不言……《正蒙》之言,高者抑之,卑者举之,虚者实之,碍者通之,众者一之,合者散之。)……无成心者,时中而已矣。5.任自然 从张载的求学经历来看,他是出入佛老而归儒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坚定了宗儒的志向,但是从《正蒙》所展现的思维层次来看,佛老对他的影响显然是存在的,尤其是道家学说对张载思想体系中概念的生成及相关性质的描述有更多直接影响。人之有形肉体是气聚而滞的结果,人之内在各种倾向性归根到底是气之运动所具有的倾向性。
圣人之为,得为而为之。肉刑为仁术,目的在于发挥刑罚的教化功能。
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正蒙·参两》)。张载对宗(子)法积极的社会功用非常认同,他力倡严格遵行宗(子)法制度,指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张载在《正蒙·乾称》中说明了人类的起源与存在状态: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同样在《正蒙·乾称》中,张载说:天地之塞,吾其体。
其次,为了能够确保在非正常情况下提供支撑,国家(政府)需要在正常情况下有所储备。所以贞固就是指治理者持身以正、坚定不移,贞,正也,本也,不眩、不惑、不倚之谓也(同上),如此才能取信于民。张载认为,权变本质上就是要顺理,其价值取向为中庸,目的在得宜,原则在义。1.宗一统 众所周知,张载是以《易》为宗来展开并构建其思想体系的,而一可谓《易》的重要价值原则。
张载指出:权,量宜而行,义之精,道之极者,故非常人所及。有鉴于此,笔者由其社会治理思想切入,以期能够更为清晰地理解其思想的整体构架。
由此可见,社会治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治理者治理才能的高低。最后,井田制也表示了对于私有财产的承认,它所体现的是经济制度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其一,时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基于实象——气的变化而产生的客观规定性。张载指出,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上文所讲的宗(子)法、封建、肉刑等同样也都是遵循礼而产生,只不过各自针对的领域及功用不同。另一方面,他慨然有意三代之治,望道而欲见(《张载集·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因此不仅在思考的根底上始终不离日用常行,而且尝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探寻实现理想之治的可行方案。无论是顺理、中庸还是得宜或比于义,都说明权变不仅是一种思维的素质,也是一种实践的素质。
他说:天理者时义而已。《吕柟张子抄释序》中评价张载论仁孝、神化、政教、礼乐,盖自孔孟后未有能如是切者也(《张载集》)。
他提出的四为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下》),所体现的正是作为这一关键环节的人的担当和使命。按照现代哲学的分类,仁孝属于伦理范畴,神化属于本体论和宇宙论范畴,政教礼乐属于政治、文化范畴,关乎社会治理领域。
(《横渠易说·乾》)乖竞,乃是不合理的比争。宗(子)法是针对家庭家族的法制。